教育之道 以人为本

来源:互联网 阅读:- 2020-09-09 13:36:27

《教育问题探津》书评:

教育之道 以人为本

刘悦笛

这本《教育问题探津》,凝缩了刘道玉先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思考,有对现实的担忧,也有良药之方,给当今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启迪,读来令人有潇洒畅快之感。

刘道玉先生服膺康德的“人是目的而非工具”的哲思,始终以人为本、为教育核心,表现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是为学生成才服务的,也可被称为“学生成才中心”论。这个核心的确把握住了教育的真正目的——即为教育对象成才而设立。

刘道玉先生是一位启蒙主义者,他认为中国社会启蒙还远没有完成,而教育的本质定位应为对心智的启蒙。有趣的是,先生将欧洲兴起的以理性主导的启蒙与中国“得师启蒙”混用接通起来,试图走向一种中西融合的启蒙。他认定教育的启蒙即心灵与智慧的启蒙,智慧才是隐藏在知识背后的学习的最高目的。

由此,我们能试图破解所谓的“钱学森之问”——为什么中国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?先生铿锵有力地给出简明的答案:第一要建立大学可行的“创造教育模式”,第二须放弃“高大全”的办学模式,第三创造教育需从少儿抓起!可谓是三语中的,直刺弊端,是为“心解”也!

不仅在理论沉思上,在实践中先生也始终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。他采取了英雄不问出处的做法,强调了“自学”才是成才的必由之路,由此走向创造性学习的道路上去。他抨击如今“大师满天飞”,提出大师要博通古今,做出创造性贡献,须得成为学派首领,而且道德与人品也堪为人师,才能称为真正的大师。学派也是如此,尽管学术争鸣促进学派发展,但是他对学界“个立山头”的倾向极为不满,一个人怎可自成一派?

刘道玉先生深谙大学建设之道,不仅对大学教育颇有心得,对于少儿智力培养、家庭教育养成、教育之爱的情感本质等也颇有论述。他的理论都不是在学斋里玄想出来的,而是针对中国教育病根“下药”。他反对学校以课堂、课堂以教师、教师以课本为中心的“三中心论”,认定教师既是先生又是学生,从而要突破中国教育业已形成的桎梏。要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学生的成才,正确对待考试的分数,创新出“中国教育价值观”……由此中国教育才能获得明确的尺度和准则。

刘道玉先生年轻时想做一名诺贝尔式的发明家,但在中年被推上了大学校长的位置,将研究教育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。值得庆幸的是,中国少了一位发明家,却多了一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。


推荐阅读:重庆时讯网